date
2019-01-09
火鍋店設計|美食家批火鍋沒文化背后的餐飲“新文化消費”真相
來源: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公司 作者: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公司
近日,在湖南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天天向上邀請了一位著名的美食家、“香港食神”、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總顧問,并且在美食界的地位很高,觀點也很專業、有分量的人物,這個人就是蔡瀾老先生,在節目錄制中,老先生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,他希望火鍋從餐飲界消失,因為火鍋是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,什么東西切好了就扔進去,根本談不上好吃。“如果這個風氣這么保持下去,以后都不需要有大師傅了。”這個觀點通過綜藝節目公開播出后,迅速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巨量討論。

如此一來,火鍋的地位遭到了質疑,甚至被批“應該消失”;那么火鍋到底有沒有“文化”?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師章建軍說到:首先,從火鍋的料理方式來看,老先生認為火鍋料理方式簡單,是為“沒文化”,其實,從烹飪技巧來說,火鍋采用“煮”這一單一的烹飪手段來處理不同的食物原料,表面上看烹飪方式非常簡單,技術含量低,其實不然,火鍋的技巧都深藏在“鍋底”,底料不僅決定了火鍋的味道,也是一個火鍋品牌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因素。因此,比如廣東的一些熟鍋,如羊肉火鍋,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技術含量,在前期制作上,有生炒的,有用禾稈草熏的等,十分多樣;火鍋絕對不是簡單的“一鍋燉”;在食材處理上,不管是烹飪的先后順序還是時間都有講究,以重慶火鍋為例,底料的材料選取和炒制都非常講究,怎么選料、材料的搭配比例、下料的工藝順序、炒制的時間、火候、溫度、炒料的手感等,要在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內找到平衡點,需要長時間慢慢摸索。

關于火鍋的起源,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,那時的“銅鼎”,就是火鍋的前身;另一種說是火鍋始于東漢,出土文物中的“斗”就是指火鍋。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。四川火鍋早在左思的《三都賦》中有記錄。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。三國時代,曹丕代漢稱帝時期,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,但當時并不流行。到了南北朝時期,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。清朝,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,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“宮廷菜”。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,他曾多次游江南,每到一地,都備有火鍋。相傳,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“千叟宴”,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,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,成了歷史上最大一次火鍋盛宴。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是在一三三八年,日本稱火鍋為“司蓋阿蓋”又稱“鋤燒”;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、法國、英國等國家。

火鍋是中國所特有的食用食品的方式,火鍋的圓形設計,使就餐者集成一個圓圈,也在預示著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習俗,這種在冬天采取碳加熱水烹飪牛羊肉的吃飯,也符合了滿族人的飲食習慣。嘉慶皇帝登基時,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,除山珍海味、水陸并陳外,特地用了1650只火鍋宴請嘉賓,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。到近代演變出來的川渝火鍋、北派火鍋、粵系火鍋、云貴火鍋等火鍋派系,重慶的牛油火鍋,辣椒花椒鮮香四溢,吃的是辣;北京的涮肉火鍋,羊肉細薄如紙,吃的是嫩;云南的菌子火鍋,菌湯清甜鮮美,吃的是香;潮汕的牛肉火鍋,牛肉丸筋道多汁,吃的是韌……每一種火鍋都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,這就是文化。
火鍋的生命力為什么這么強?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公司創始人章建軍講述到,除了味道之外,更主要的是它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,迎合了目前越來越明顯的消費趨勢。消費升級進入加速階段,消費者對于“吃”的要求越來越高,就餐不再僅僅是為了果腹,社交、休閑也成為其中重要的意義。老先生認為火鍋沒文化,指的是烹飪技藝,而普通消費者眼中的火鍋文化,更多的是好吃、熱鬧,是美食社交文化,由此可見大眾和美食家之間的對立,折射的是餐飲文化消費的升級。

在過去的2018年,正是餐飲業運營效率和消費體驗的升級之年。如何吸引新一代的顧客,對餐飲業來說是一個重點,未來的餐飲一定是集美味與優質體驗為一體,可能會超乎我們的想象,希望餐飲業堅持初心、秉承創新,孵化出越來越多優秀的餐飲企業。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師章建軍認為,標準化產品是大勢所趨,供應鏈提供標準化產品解決了餐廳后廚人工成本高和效率低的問題,也就是餐飲老板經常提到的“四高一低”。供應鏈讓傳統餐飲從后端原始的狀態解放出來,餐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提供更好的服務,用更精準的營銷方案,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。可以說供應鏈滿足了消費升級,使餐飲老板體驗到供應鏈帶來的巨大優勢,更是餐飲業的變革之舉。
本圖文由鼎尚聯合餐飲設計編輯,專業餐飲設計與顧問服務,從品牌建立、空間設計、軟裝配飾及施工管理均提供行業高水準的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