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te
2019-08-13
印巷小館餐廳設計|用藏在胡同里的私房菜烹飪方法,創新出符合現代潮流的口味
來源: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公司 作者:鼎尚聯合餐飲設計公司
研究北京菜,突然間發現一種很有意思的默契,北京菜餐廳從名字上就能很快劃分成類,主打傳統宮廷風格的餐廳名字里少不了“府”、“園”、“院”、“堂”、“御”、“膳”等字眼,如花家怡園、白家大院、仿膳等;與之對應的另一類則顯得低調許多,為此,品牌名字中都會謙遜的加上“小”字,如印巷小館……印巷小館的創始人尹彪提到,“北京菜并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菜系,北京的宮廷菜更是吸取了全國八大菜系的精華,因此如何給北京菜定位是北京菜品牌較難把握的問題”。

胡同,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。據鼎尚聯合設計獲悉, 印巷小館的創始人尹家的祖先,就曾住在王府旁的胡同里。尹家祖先喜好烹調,做得一手好菜就開了個小店,因為人緣好、菜的味好、價錢又便宜,所以很受歡迎。 改革開放后,尹家后人重操舊業,與大家共享祖上留下的文化遺產,決定重開小店。因為“尹”的姓和印巷的“印”諧音,有懷念祖先的意思;祖先將小店開在胡同里,胡同又叫巷,店面又不大,就取名“印巷小館”。

印巷小館的第一家店在鼓樓大街,這是一個面積只有55平方米,加蓋一層之后勉強才能放下十張桌子的小店。如今的印巷小館已經有十幾家門店,除了原有的街邊店,新店也開到了西單大悅城這樣的購物中心。印巷小館每一家門店選址都是創始人選擇決定。對地址的考量,創始人有一套原始卻很有效的方法,掐表數人流。“我買了一塊人流計數器,每經過一個人我就掐一次表。在決定這里開店之前,我用半個月時間來數人流”,在尹彪看來,位置的偏僻與否不是由感覺來主觀斷定。位于北三環西路的雙榆樹西里小區店,“多數人認為這個門店的選址不甚理想。原因是,該店門口的位置在小區里頭而非直接對著馬路,難免有偏僻之嫌”。但事后證明,選擇在這里開店是正確的決策,這家店平均每個月能帶來上百萬元的營業收入。

進入餐廳,就像門口呈現的感覺那樣,室內依然是復古的設計。餐飲設計師章建軍講到,古典的八仙桌,中華民族傳統家具,搭配木椅子,簡單又有韻味。墻上紅色的瓷磚,打造成紅磚墻的模樣。紅磚墻是懷舊的情懷。小時候總能看到紅磚房,淳樸,歷經歲月的風桑,往事如煙,那紅磚墻依然厲厲在目!紅黃相間的墻壁,再搭配古典風的掛畫,使視覺更加豐富。宮燈、屏風,門框等,各種老物件的出現,都是為了裝點老北京的感覺。而為了還原最真實的風格,這都是尹彪從全國各地淘來的老北京物件。置身在印巷小館中,仿佛穿越到清末民國初的老北京。這些素雅、別致的燈,裝點著餐廳,幽黃的燈光,帶來了溫馨的感覺。

對正宗和大眾化的權衡,尹彪有自己的認識,“老百姓能接受的東西,我們去改良”。比如在傳統的燒肘子基礎上,加上話梅和松子,就是印巷小肘;面包為容器,結合咖哩雞,就是面包誘惑結合;印巷紅蓋,就是改良的宮廷奶酪……同時,創始人對印巷小館的菜品數也有嚴格限制。“第一家店的時候,菜品就33道,我規定菜不要多,要精。”廚師的敏感還是讓剛開始開店的尹彪決定,做老北京私房菜就得講究,就要做精。菜品少,就能做精、做出特色,但在一定程度上,也限制了品牌的發展可能性,所以尹彪也開始發展多品牌戰略。

大多數人會想,做北京菜,肯定就是要做個地道,但地道的老北京菜,真能俘獲現在饕客的心嗎?會做地道老北京味兒的不少,一開買賣,生意卻并不如意。問題在哪兒?創始人說,不是這些菜做得不地道了,而是現在人不一定愛這種味道了。比如油燜大蝦,過去就是拿糖、醋、油,一起炒完然后燜,但現在人接受不了這種味道了,太甜,現在人都講究少糖、少鹽,好吃的同時還得健康,身為“85后”的尹彪,對這種感受非常敏感,怎么辦?“我們就拿一些老方法,去嘗試一些新味道出來。”創始人把這種新老結合的菜品稱為新派京菜,用藏在胡同里的私房菜烹飪方法,創新出符合現代潮流的口味。

不得不說,尹彪是個幸運的人,幸運在于他的“我就想做”,很多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但幸運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,在幸運的后面,是尹彪跟上時代,甚至引領潮流的嗅覺,和敢想敢做,還有對菜品,和對老北京文化的堅守。
聲明:本圖文由鼎尚聯合編輯,我司專注于為連鎖餐飲提供空間設計以及品牌策劃等服務,主營:餐飲空間設計、餐飲品牌設計策劃、VI設計等 。公司官網: www.golokakyung.com